不知道怎么学?这里的连环问建议收藏
“龚老师的课不仅通过一个个实例证明技术革新对行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更对技术进步如何影响大国博弈进行了拓展,引发了我对能源安全的思考。”
虽已时隔6年,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博士生张启正对龚斌磊讲课的诸多细节仍历历在目。“这门课为我提供了打开学术大门的钥匙,为我在后续的研究中回答‘为何而研究’和‘研究什么’这两个问题提供了指引。”
龚斌磊在参赛
他口中这门让同学们深受启发的课程就是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龚斌磊主讲的《产业经济学》,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赛上获新文科正高组一等奖。
而在获奖背后,如何串联思政教学点和知识增长点?如何埋下巧思,让不同学科的前沿知识在课堂上交叉融合?如何巧妙互动,让科研、实践与理论学习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今天,我们告诉你答案!
创新教学方法,学得更起劲!
“提到农业科学家,你会想到谁?”听到龚斌磊的这个问题,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出袁隆平的名字。通过视频材料重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生前三大梦想后,同学们的眼里满是感动与敬佩,不由自主地思考起老师的问题——作为农经学子,可以为中国农业发展作什么贡献?
稍作停顿,龚斌磊又请同学们观察两张图片,找出在中国和美国买西瓜有什么差别。教室里瞬间热闹了起来:“在中国我们习惯敲一敲,在美国直接拿了就走。”“中国超市是按斤卖,美国超市是按个卖。”在大家七嘴八舌找不同中,龚斌磊开讲了:“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国内超市,也越来越多按个卖的水果了?这就要讲到我们今天的课程内容——农业的标准化生产。”
理论与案例交叉、微观与宏观交织、基础与前沿链接,这堂堂别开生面的专业课即将接近尾声时,龚斌磊又通过“两连答”回应课堂之初的“两连问”,将课程推向又一个高潮。
这样精心设计的教学闭环,在这门课上还有很多。课程使用“双层嵌套”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头思政点和知识点的“两连问”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程知识点讲解,再通过“两连答”做到前后呼应,以思促学,以学强思。
案例课后合影
如何在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能在课程中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这门课中,你可以找到答案。课程始终强调将国家重大需求与课程教学目标相融合,以思政引领育人全过程。比如,在讲授经济增长理论时,会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与“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等时代话语相结合;在讲授产业结构理论和中外产业政策特点时,会引导学生立足能源和农业两大产业进一步了解国家政策。讲授过程中,还通过思政点的多方优选与巧妙安排,有机引入全国多个革命老区的发展案例以及袁隆平、王进喜、林毅夫等人的优秀事迹,以“从历史到现实”的纵向跨度和“从课堂到社会”的横向跨度相结合的交互方式,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国情教育有机统筹起来。
定制教学内容,学得更深入!
《产业经济学》本是经济学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研究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管理的经济理论,提高本科生对国内外产业经济领域中的新现象、新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水平。但作为教育部重大专项核心内容,课程组在国内率先将《产业经济学》设置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必修课。
在大国“三农”的背景下,无论是乡村振兴战略强调的一二三产融合,还是大食物观下全产业链的整合,都要求学生对三大产业及其联系有更多了解,《产业经济学》课程还针对农经专业的学生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需求有别,量身定制教学内容。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和农林经济管理本科生知识结构需要,课程组在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内容框架基础上,围绕“工业的粮食”(能源)与“粮食的工业”(农业)两大战略支柱产业,从“理论+案例+实践”三个维度进行教学内容创新,重组并优化课程知识体系,并融入了当下非常规油气开发、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等多个前沿领域,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
课程设置注重突出“能源+农业”两项“国之大者”,一方面是因为能源和粮食两类产品本身具有相似特性,随着科技发展两者又可以相互转换;更重要的是将现实国情有机嵌入课堂教学,根据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端稳两个“饭碗”问题,保障好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
于是,农经学子们在以能源产业为切入口,掌握传统课程框架内重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也强调将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内化吸收,为推动国家农业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丰富教育模块,学得更主动!
“产业分析的小组作业激发了我围绕一个问题开展学习研究的兴趣,更使我深刻体会到优秀企业在产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应有的担当作为。”回忆起之前的上课经历,现在已是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的李佳忆感慨道,“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后我选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继续关注和回应现实问题,同时希望今后自己能像龚老师一样引导更多的年轻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为培养知农爱农青年人才,《产业经济学》课程在强化价值引领的同时,也通过多模块设计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课程组以科研支撑教学、以实践充实教学,依托“社会、计算、耕读”三大实验室将科研与实践模块有机嫁接到课程体系。具体来说,老师们一方面积极促进科研与教学相耦合,将近年来发表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的研究成果编写成教学案例融入课堂,同时邀请学生加入教师所在课题组;另一方面推动课程实践与教学相衔接,将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引入课堂,如号召学生参与种田和义卖活动,带领学生参与产业调研并引导学生出谋划策等。
与此同时,课程还革新分数导向的传统考核评价方式,积极采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际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在课程的最后,同学们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感兴趣的产业,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对学生的报告进行点评时,课程鼓励学生从国家利益角度考虑产业发展的战略。“令我欣慰的是,在开放式的产业选择面前,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将目光聚焦于生物育种、新能源汽车、芯片制造等国家急需发展的战略性行业。”龚斌磊说。
辩论环节后合影
浙江大学持续推进本科课程建设,支持青年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创新改革,立足学生关切的实际问题,在教育教学方式迭代升级中求新求变,打破定势,进一步助推构建“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让课程变得更加生动、富有内涵,让更多求是学子从中获益,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我们,拥有光的力量!
完美复刻!他们把“国家宝藏”搬到浙大展台
今天的“硬核”推文,来了!